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

非遗之魅 | 贵州戏剧活化石——撮泰吉

2020-06-10中新社贵州分社阅读量 344 次 原生态文化

       近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追捧,人们希望在传统中找到文化之根,让生活被非遗之魅点亮。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还居住着苗、布依、侗、水、仡佬、彝、土家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散落在大山深处极具史料价值的民族文化、民族服饰、节日习俗,构成了贵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寻千年信仰,探密非遗文化,“非遗之魅”栏目由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新媒体策划,非遗之美,匠心传承,读懂非遗之魅,传承文化之根。


贵州戏剧活化石——撮泰吉

撮泰吉是仅存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裸嘎寨的一种古老的戏剧形态。撮泰吉为彝文译音,“撮”字意为鬼,“泰”字意为变化,“吉”字意为游戏,通译为“变人戏”或“人类刚刚变成的时候”、“人类变化的戏”。其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彝文典籍中亦无记载。


1.png

曹经建 摄


2.png

孔宁康 摄


3.png

秦刚 摄


生长环境

  "撮泰吉"如今只流传在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裸戛村。该村地处海拔2800多米的芦虹山区,这里山高箐密,气候寒冷,霜冻期长,当地人民生活比较清苦。由于医药卫生和科学文化的相对落后,加之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当地村民遇上天灾人祸时习惯用祭山神、打粉火、滚鸡蛋、念鬼等手段驱灾除疫,祈求平安。


4.png

孔宁康 摄


5.png

尹鸣 摄


6.png

杨富学 摄


演出目的

 “撮泰吉”的演出旨在驱邪崇、迎吉祥、祈丰收,正月十五的“扫火星”将整个“撮泰吉”演出推向高潮。山林老人惹戛阿布和“撮泰”老人在寨边岔路口埋下三个鸡蛋,并在上面燃起大火,所有的灾难、病祸在这熊熊火焰中被烧掉。隔一些日子,由“撮泰”老人取出埋下的蛋,视其好坏以判断当年的收成和祸福。

7.png

曹经建 摄


8.png

苗麒麟 摄


9.png

曹经建 摄


表演内容

  撮泰吉表演主要分为祭祀、耕作、喜庆、扫寨四个部分,其中耕作是全戏的核心,主要反映彝族迁徙、农耕、繁衍的历史。正月十五的扫寨即“扫火星”活动将整个撮泰吉演出推向高潮,表演者走村串寨,扫除灾难和瘟疫,祝愿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每到一家,他们都要坐在火塘边念一段吉祥祝辞,并向主人索要鸡蛋和麻,走时再从柴房四角扯一把草。之后来到寨边路口,把三个鸡蛋埋入土中,点燃茅草,将其余鸡蛋煮熟分食,口中念“火星走了,火星走了”。


10.png

孔宁康 摄


11.png

张家裕 摄


12.png

孔宁康 摄


传承价值

  撮泰吉因具有民间信仰和祖先祭祀的功能而成为当地民众祭祀祖先,祈愿人畜兴旺、风调雨顺的重要方式,深深植根于彝族的生产、生活及文化历史中。这种原始艺术具有戏剧发生学和艺术形态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其中有关生产、生活的表演活动对于人类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研究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2006年5月20日,彝族撮泰吉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3.png

彭浩 摄


14.png

彭浩 摄


备      注:如对图片有疑问请给我们留言备注,我们会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0.125527s